陈绍蕃
有这么一位老人,一辈子默默耕耘在中国钢结构教育事业上,他就是中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绍蕃。
陈绍蕃,祖籍浙江省海盐县,1919年生于北京。1936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上海中法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开启了他从事钢结构事业的大门。1945年,被派往美国芝加哥西北铁路公司进行为期一年的桥梁工程实习。1946年,学习期满回国后,在茅以升建立的中国桥梁公司从事铁路桥梁的设计和修复工作。1948年,国内政局动荡,年轻的陈绍蕃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留在国内,将教书育人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陈绍蕃一方面潜心研究国际钢结构技术,一方面深入我国建筑领域,对建筑中利用钢结构的一些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收集并掌握了大量的资料。
陈绍蕃的专业基础扎实、思想活跃,能敏锐地发现钢结构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症结所在。他认为钢结构的稳定性是钢结构构件设计的主要问题,世界上多次发生钢结构工程的倒塌事故,多半是由于钢结构构件的稳定性不足造成的。为此,陈绍蕃长期以来对钢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很快,他就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一大批学者中脱颖而出,并被喻为我国钢结构领域的三大才子之一。
矢志不移、勤勉踏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是陈绍蕃从事科研工作的一贯作风。他说:“跟着感觉走,迷信和依赖权威而不愿多动脑筋,这对学者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而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更是抵达成功彼岸最近的通道。”
谈到钢结构领域,陈绍蕃如数家珍:“钢结构在国际上的发展、应用历史不算太长。1870年钢结构才正式出现。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建成的高达320米的艾菲尔铁塔即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而轻钢结构的出现距今不足百年。所以说,钢结构这种建筑形式在世界上还属于一种新形式,也是极富生命力的一种建筑形式。从其产生到现在短短百余年,钢结构在全世界如迅雷般普及和拓展。”
我国的钢结构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初盛时期,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工程,大部分为重型钢结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为第二时期,即限制利用时期,当时由于我国钢产量有限,因此国家规定凡是可用其他材料代替的,均不用钢结构建造。第三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钢产量连年攀升,国家才开始大力鼓励建筑企业运用钢铁材料,钢结构才开始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并被广泛采用。
多年来,尽管我国钢结构产业发展曲曲折折,但陈绍蕃一直坚信,钢结构是国际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自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能等待,不能动摇,特别在理论研究方面不能落后于其他国家,必须紧跟国际学术发展方向不断创新。
因此,多年来,陈绍蕃结合我国钢结构领域有关重点项目,深入实际,潜心钻研,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1980年,陈绍蕃带领我国专家团参加了国际标准组织167技术委员会编写的《钢结构材料与设计》国际标准讨论会,对国外提交的标准草案进行仔细研究后,发现其中明显的错误并提出了修订意见,他的理论分析成果和对草案的修改意见得到了与会国际专家的肯定,从而修改了原国际标准该项条款的错误。他综合研究科研成果并用英文撰写的支撑设计论文,被美国《钢结构设计规范》列为参考文献。
陈绍蕃在钢结构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学术水平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多次被国际钢结构会议推举为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他是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学会(ssrc)唯一的中国终身会员。多年来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如《英国钢结构研究学报》、《法国钢结构杂志》、《美国结构稳定研究会技术年会论文集》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他的科研论文,针对钢结构领域中的实质性难题,集中解决一个或若干个规范中没有解决的或人们认识不清的问题,绝非泛泛空谈。
正是由于陈绍蕃和他同时代专家学者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几代建筑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钢结构领域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才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适应市场的急剧变化,迎来钢结构事业发展的春天。
从青丝到白发,从热血青年到公认的学术权威,陈绍蕃把自己的满腔激情贡献给了我国的钢结构事业。每当有人谈及他的成就时,他总是淡然一笑:“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些基本的工作。”
几十年来,他在钢结构科研教学领域,耕耘不辍、勇攀高峰,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被授予劳动模范、科技精英、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钢结构应用已有了一定基础,国际设计标准和规范不能全面适应我国国情和工程实践的需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钢结构工程设计规范迫在眉睫。规范和规程的编制工作,是陈绍蕃在教学以外的重要工作,更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完成这项工作。20世纪末,已是80高龄的陈绍蕃,再次被委以重任,作为主要参与者,举起了修改钢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大旗。他说:“我们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正式开展修订钢结构设计规范工作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规范是不行的,我们有幸参加了3次规范的修订。第一次修订,我们是以原苏联的规范作为蓝本,但是主要内容、主要条款的公式都是经过自己分析、试验得出来的。第二次是1988年规范的修订,我们比较广泛地参考世界主要国家的规范,做了一些修改,也是从国际上发展趋势来规范的。第三次是2003年的规范修订,多次参加钢结构设计的修订工作,对我们的教学也是有好处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校长何保康教授说:“我跟陈绍蕃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同事关系。他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给我印象很深。在钢结构领域里,他对钢结构的知识掌握得很熟练,思维非常灵活,他既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个学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郝际平教授说:“我跟陈老师读博士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我们很多同学,已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我们的成就其实都得益于陈老师,是陈老师带出来的。”
中科院院士钱令希这样评价陈绍蕃:“陈绍蕃广识博学,满腹才华,专心治学,精以研究,奖掖后学,不吝心血,诚师道之典范。作为我国高校结构工程专业,房屋钢结构研究方向的第一位研究生博士导师,他为我国的钢结构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钢结构栋梁之才。”
面对诸多的赞誉,陈绍蕃却表现得非常平淡,他说:“钢结构涉及领域很广,我用大半生精力也只是对它的基本性能有所了解。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我国在钢结构方面,一大批卓有成果的年轻学者、专家队伍已经形成,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相信,我国的钢结构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一定会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