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血汗钱被肆意侵吞 包工制是首因?

作者:佚名 来源:大太阳建筑网 2013-01-15 10:34:10 0人评论 1928次浏览 分类:关注民工

建筑工人正在建设活动板房

是谁把大多数农民工引进城的?是包工头。大部分农民工的工资掌握在谁的手里?还是包工头。在农民工眼里,包工头是“老板”,是“领导”。

一份最新完成的调查显示,在目前的建筑工地上,由包工头组织带领工人施工的“包工制”仍然是普遍的用工形式。

而这种畸形的用工制度遮蔽了最基本的劳动关系,加重了欠薪问题,也激化了劳资关系。

由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成立的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一直在北京市的建筑工地上为一线工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2012年4月-11月,该中心联合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四座城市的大学生调研和走访京、沪、渝、深四地建筑工地,完成了《京、渝、沪、深四城市建筑工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认为建筑业欠薪之所以成为痼疾,关键在于包工制。

《报告》认为,包工制遮蔽了最基本的劳动关系,建筑业农民工工资发放,因为牵涉的利益链条冗长而成为难题。靠有关部门每个年度“运动式”为农民工讨薪,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建筑业恶劣的欠薪现象之所以难以杜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建筑工人没有规范的劳动合同,以及不按月发工资的日常欠薪机制,而包工制为这种日常欠薪机制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大君说。

在包工制下,劳动关系和人际关系交叠在一起,灵活的用工制度让工人总是处于高度的流动状态,建筑工人通常不会和建筑公司或劳务公司发生直接的劳动关系,这些公司也就不需要承担他们的养老问题、社保问题等。

李大君的团队调查发现,在一个包工队里,包工头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对工人进行约束,软约束有熟人的面子关系,硬约束以克扣或不发工资、不给派活为要挟。工人要向包工头的上级提要求,首先要突破这层关系。实际上,由于工人的工资发放完全掌握在包工头手上,再碍于熟人关系,一般工人不会轻易与包工头撕破脸皮。

这种情况下,单个工人针对公司或包工头完全不具备谈判能力。

欠薪痼疾的根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建筑业中,农民工占据了80%的比重。调查报告则特别针对包工制度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56%的建筑工人与包工头的关系是老乡、亲戚、以前干活认识的熟人,近40%的建筑工人与包工头是来到工地认识的。

在每个包工队里,最基层的组织管理人员是班组长,工人通常管他们叫带班。一个班组通常有10至20多名不等的工人。班组长负责给工人派活,叫工人上下工,掌握工程进度。

据参与调查的人员介绍,工资发放最能体现包工制度遮蔽最基本劳动关系的特征。调查显示,从包工头与带班手里领工资的工人比例达到76.8%,从建筑公司与劳务公司领工资的只占17.8%。重庆、深圳、上海三地建筑工人从建筑公司与劳务公司领工资的比例合计都在20%左右,北京市合计为13.4%。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包工头及带班等不具有用工资格的个人不能与工人建立劳动关系,建筑工人的正式劳动关系应该和与自己最近一层的劳务公司或建筑公司建立。

解剖包工制

据了解,早在2005年,为应对建筑业用包工头带领工人施工存在的混乱现象及工资拖欠的问题,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

《意见》要求“从2005年7月1日起,用三年的时间,在全国建立基本规范的建筑劳务分包制度,农民工基本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直接吸纳,"包工头"承揽分包业务基本被禁止”。

2005年之后,建筑劳务公司渐渐多起来,也有部分工地的劳务公司与建筑工人签订合同。可是劳务公司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建筑业的用工方式,只是在建筑分包公司与包工头之间又多了一级分包而已。

调查发现,很多包工头挂靠在劳务公司下面,给劳务公司上交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承揽工程、工人的招工、工程施工管理、工资发放等仍完全掌握在包工头手里,包工头上交给劳务公司的利润最后还是要从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所创造的利润中扣除。

而很多劳务公司自身不组织管理工人,是彻彻底底的皮包公司,普遍存在的是包工头以挂靠劳务公司资质的形式承包到工程以后又进一步将其分包给更低一级包工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认为,真正打破包工制的用工形式,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建设部有关“企业应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农民工本人”的决定。他认为,这一决定不仅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欠薪问题,而且能使工人认清真正的劳动关系,对提高工人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大有裨益。

包工制是万恶之源?

其实,“包工制”只是建筑工权利得不到很好保障的“果”,而不是“因”。到底什么是“因”呢?其实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这些包工头带的队伍,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也有了充分的建筑行业经验积累,为什么不注册成为正式企业,让这些建筑工人也成为身份明确的企业职工?这样一来建筑工人的权益不就能得到保障了吗?笔者曾经询问过几位包工头,“你们非正式地搞包工队搞了几十年,为什么不干脆注册个企业?权益也更有保障一些?”他们的回答都是说,门槛太高还有税太重,年检太麻烦之类。这里面的潜台词就是中国的建筑资质管理门槛太高。

政府不恰当的管制措施和资质门槛,增加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成本,也抬高了成为一个正规建筑企业的门槛,使得包工头和他的团队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只能“挂靠”而无法正式投标承揽工程,也缺乏正式法规的保护,所以才造成了“包工制”的流行。所以当我们看到建筑工人劳动得不到保障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得出笼统的政府不作为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要求政府实施干预。同时还要看到,有些方面政府不恰当的过度作为,也是造成中国建筑工人当下命运的深层次原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