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目前世界最复杂建筑之一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2012-12-18 08:00:04 0人评论 4260次浏览 分类:建筑工程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建设中气势磅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如行云流水

内部效果图

建筑,与城市中的每位居民有无数的交集,或居住、或工作、或休闲、或社交。它也在城市发展史上铸下独特印记,如果说东关街老宅流露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苦难和不堪,友好广场水晶球展现着改革开放后绚烂和多姿,那今后大连的种种应当由“谁”讲述?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能否当此重任?

大连以港兴市、因海而生,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面向大海,背依城市核心,是城市与海、自然与人文的交汇点。这座建筑本身行云流水般的外在形态,回应着大海的召唤;尺度恢弘的室内共享空闲,展示城市开放包容的性格。复杂多元、开放包容,想必这座城市、大连人以及建筑今后会写下更多精彩。

12月15日,一场交响音乐会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奏响,至此这座建筑首次对市民揭开面纱,本报及时对建筑内外全方位观察、探访,期待为市民今后“享受”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带来更多参考与便捷。

这是一座令人难忘的建筑,难忘的不仅仅是外表,其“内核”演绎出魔幻般的空间,让人们的传统视野为之颠覆。更为重要的是,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将会议、演出两种功能“一肩挑”。有人说,走入这座建筑,就犹如身处“太空飞船”或一件艺术品之中。里面到底啥样?市民该如何“使用”?本报记者带您逛逛。

歌剧院的观众厅设有四层观众席,共1600个席位,其中有6个是无障碍坐席。剧院一层设有23排座椅,其余三层均为挑台,站在4层挑台下望,顿生居高临下之感。

一楼大厅的休闲区域。

7个出入口,市民由东北侧进场

经过港湾广场,沿人民路(小区网 )延伸线一直向东,前方那座周身银白的建筑很抓人眼球。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东北一侧,设有公众主入口,虽然这座建筑有7处出入口,但只有这里在文艺演出时面向市民开放,而西侧“人字梁”下的入口只有日常展览时才投入使用。其他入口分别供员工、演员、媒体、VIP以及疏散使用。

由主入口进场,才发觉这座建筑内外“风格”如此统一,建筑内部用银灰色铝板装饰,让人产生浓烈的科幻感,直线一通到底的设计手法几乎没有,扭曲、流线造型是这里的主流。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地上有四层,建筑高59米,有12部扶梯、28部垂直电梯,即便是走楼梯,到达目的地也无需太长时间。

三层是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空中歌剧院”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央

3部扶梯、1排楼梯设置在主入口的正对面,顺着扶梯可以直接来到三层。“观海客厅”、“空中歌剧院”、“超级会议厅”、“空中廊桥”,这些都设在这里或需由此地步入,因此三层是市民今后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主要活动空间。

走下扶梯,前方就是“观海客厅”,它犹如一个探出建筑的手掌,玻璃幕墙外就是百年老港,驻足会客厅内,颇有凭海临风之感,未来召开达沃斯会议时“地球村”将设在这里。恰逢中午,“观海客厅”里味道大有不同,因上方有614个金色反光斗,自然光由天窗射到斗内,经金色斗漫反射,一束束光线柔和自然洒下,为清冷空间增添暖意。未来,“观海客厅”可用做时尚展、现场秀。

“观海客厅”对面就是“空中歌剧院”。“空中歌剧院”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央,由4部核心筒和6根巨柱支撑起,坐落在一个形如乒乓球拍状的钢环梁上。

1个多功能大厅、6个大中型会议厅环绕歌剧院四周

在三层,1个多功能大厅、6个大中型会议厅环绕着歌剧院四周,犹如一座座单体建筑环抱着广场。据悉,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设计的中心理念体现着“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

1号多功能大厅位于歌剧院的背后,其面积达3000平方米、可容纳1800人,可满足达沃斯会议和餐饮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多功能厅与歌剧院共用舞台,活动隔板一挪,舞台立即现身。其余2~7号会议厅在歌剧院两侧,面朝歌剧院一层入口。

据悉,2~7号会议厅座位数在200至800个之间。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地上四层具体有啥?

一层:休息区、服务台及展览专用区域。

二层:设有媒体工作间、新闻发布厅、演员化妆间、指挥休息室,以及设备间、办公区。未来,演员可以通过一层演员入口,乘坐垂直电梯直接到二层,做演出前的准备。

三层:有“观海客厅”、“空中歌剧院”、“超级

会议厅”、“空中廊桥”,为市民的主要活动空间。

四层:为26个60~80平方米的小型会议室,32座多功能厅,2个多媒体会议厅。

经过空中廊桥可直达四层

三层“观海客厅”东侧,空中廊桥的“入口”就是这里,由此可直达建筑的四层,这处空中廊桥最大跨度为110米,走在上面屏气凝神,会察觉到桥体有轻微晃动,但请别担心,空中廊桥经过多种测试,能够确保通行安全。建筑四层,为26个60~80平方米的小型会议室,32座多功能厅,2个多媒体会议厅。

只有你亲自走上廊桥,才能体会到“城市中的建筑,建筑中的城市”的感觉,因为整座建筑拥有多个功能块,其被设计成不同形状的“小房子”,坐落在一个大的室内广场上,它们之间由巨大而曲折的廊桥连接。整个建筑内部犹如一座微型城市,人们在广场、街道、小巷和房子之间自由穿行。“在建筑内部游走,有一种城市的感觉,可以让我感受到大连城市的肌理。”大连市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岩表示。

多个休息区,俩提供饮食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里设有多个休息区,但并非每个休息区都提供就餐或热饮服务。近日,记者转悠了半天,终于在建筑师的指点下找到了两个,它们分别是整座建筑二层的休闲服务区,与剧院三层挑台相连的休闲区。其中二层的还有厨房和排油烟系统,因此未来在这吃炒菜成为可能,而另外一处只能提供简单的日餐。

关键词:建筑难度

建筑难度世界罕见

4年建成是个“奇迹”

一个50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区,三年内即可建好,而建筑面积仅14.68万平方米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体量”并不大,从设计到建好用了4年多,不少人认为建得有点慢。但对3000多名施工人员与中外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这个速度已经是个“奇迹”。

之所以这么耗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建筑难度非常高。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建筑施工设计,给排水、暖通、智能化等施工图设计。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崔岩表示,“解构主义”的建筑在中国极少,所以实现的难度很大。

为消化“解构主义”的建筑,中方的设计团队曾专门到国外学习。市建委建筑节能处处长李长斌用24个字总结了建筑难度:“面积大,空间高;功能多,标准高;形状怪,结构乱;技术新,标准缺。”崔岩介绍,“正常”建筑,要么是方的,要么是圆的,很容易理解,这个建筑不是,也没法制作出一张“施工图纸”。绘图软件也拿它没办法,只有设计汽车外形“犀牛”软件,可以在电脑中搭建模型,现场施工,都需要在电脑里看。

有人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施工难度和北京“鸟巢”相比,沃尔夫岗·海伊德对此表示,由于建筑年代不同,技术又是一直在发展,所以不能简单地去比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建筑绝对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2楼造型独特。

▲旋转楼梯主要是方便工作人员使用。

▲可以召开部长级别会议的会议室

关键词:外形

神似欢快跳跃的海浪

▲鸟瞰国际会议中心,气势磅礴。

很多人端详一座建筑时喜欢依照外形给出“像什么”的判断,但建筑设计并非国画中的工笔画技法精谨细腻,而是“写意”的感觉居多。面对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有人说“像贝壳”、“像金蟾”、“眼镜蛇脑袋”……对此,蓝天组大连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负责建筑师沃尔夫岗·海伊德笑着说,如果建筑就是一个放大的“贝壳”,那真是一场“灾难”。

对于外形像啥,多位建筑师都对记者表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外在形象并非是具象的”,而且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沃尔夫岗·海伊德还是从大连的自然元素中找到了很多设计灵感。

流线型,正是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外表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沃尔夫岗·海伊德及其团队建筑师看到大连的海而引发出的灵感,其宽广、壮阔给人留下极深印象,建筑师通过分析模拟海浪跃动,最终将其幻化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外形。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副会长姜峰预测,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将是我国乃至世界的伟大建筑之一。相信5年、10年后,它会被更多人所瞩目,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成为全世界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外墙

10万块飞机用铝板

拼出外墙“飘带”

“建筑外表用的铝板常用于飞机、汽车,如此大面积应用于公共建筑,很罕见。”市建委建筑节能处负责人表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表皮”由10万块铝板构成,让其拥有极强的表现力。

据悉,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幕墙分为两层,内层为玻璃幕墙,外层为铝板装饰飘带,其中,外层为欧洲进口、A5系连续阳极氧化铝板。铝板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大连也颇费周折,由于生产线较少、生产周期长,因此铝板只能陆续运抵大连,前后用了1年时间。10万块铝板中最大的一块四五平方米,最小的一块才0.2平方米。

从海上远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其表面流畅自然、柔和淡雅,复杂且没有规律,这些需要归功于10万块铝板的表现力,而且其具备遮阳作用,有效降低了太阳辐射引起的建筑能耗。

早在2008年,对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大连提出的定位就十分明确:要建就建一座地标性建筑,如同悉尼歌剧院一样,成为城市未来的新名片。有关这座建筑的设计方案,先后进行了4轮的比选,但结果让人不甚满意,直至奥地利蓝天组(Coop Himmelblau)、沃尔夫岗·海伊德团队的出现。

奥地利蓝天组是解构主义建筑思潮的领军人,“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打破了原来建筑设计的原则,也与人们目前看到的可以用“几何学”解释的建筑,完全不同。此前,慕尼黑宝马世界、欧洲中央银行等世界著名现代建筑,就是由蓝天组“操刀”设计的。

对于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沃尔夫岗·海伊德的理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华丽”,此前,他带来的团队曾经来到大连进行考察,一方面将大连山、海、广场等元素融入到建筑中,一方面他们也考虑到了这个建筑的实用性,即这个建筑完工后,不能只是一个花瓶。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总建筑面积为14.68万平方米,建筑高度59米,以往在国内,这么大一个建筑通常功能单一,要么只作为大型会议场所,要么是单独大剧院。沃尔夫岗·海伊德表示,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建筑项目之一。它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功能组块,一是商务功能的会议厅,二是文化功能的大剧院。“这与我们的设计哲学不谋而合,与其拥有两座单一功能建筑,不如将其融合到一座建筑中,并创造新的城市生活。”

关键词:音效

空中歌剧院 音效跻身国内前三

▲国内先进的舞台控制系统。

歌剧院,很多大连人只听说过,却无缘身处其中欣赏演出,而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的现身让很多人喜上眉梢,恨不能赶紧“入座”。趁12月15日晚一场交响音乐会的举行,本报记者到场“尝鲜”、欣赏了一把高雅艺术,感受最深的就是,歌剧院的声学效果很棒。

空中歌剧院,这在世界上还是独一份,记者围绕歌剧院上下走了一圈,发觉它就犹如鸡蛋黄一样悬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的中间。“它是由四部核心筒和六根巨柱支撑起的歌剧院,是世界第一个已建成的空中剧院。”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杜聿春表示,剧院设有完备的灯光、舞台机械与声学系统,可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等。

15日晚6点半,记者进入歌剧院,此时已有四五百人在里面或走动或安坐,相对封闭的歌剧院空间内虽有如此多观众,但丝毫没让人产生憋闷之感,这得益于这里超高的举架。记者在一层13排找到座位,还没坐稳就遇到一名同行,“这里太透亮了,你看看上面好多层挑台呢。”她用手指朝上面比划了一下。上面的挑台共分3层,不少观众在其中就座,再加上剧院一层,整个歌剧院能坐下1600人,其中还包括6个无障碍坐席。歌剧院里的珊瑚红色座椅坐上去舒服,皮革表面小孔密布,原来它们是用来吸音的。

抬头看挑台时,记者发现在剧院的拦河上有4000多个章鱼触手般的石膏体,原来这些是声学扩散体,它们是用来打散没必要的反射声的,同样剧院后面的穿孔墙也会起到降低多余反射声的效果。而天花上的浮云状反声板,则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必要反射声的。

晚上7点,随着芬兰拉蒂交响乐团奏响乐曲,指挥家奥科·卡姆挥动指挥棒,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乐声传入耳畔,很快将观众带入意境之中。

交响音乐会上半场结束,记者巧遇大连知名音乐人徐横夫,他表示,这座歌剧院的声学效果相当棒。据悉,在此之前,曾有国内外的建筑声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前来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歌剧院“试听”,对于这里的声学效果,其中一些人曾透露他们心目中的“排名”:在国内属于前三名。

关键词:节能

海水制冷自然采光

▲2楼自然采光效果很好。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是环保和可持续性建筑的典范,环保、低碳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挑战。”蓝天组该项目负责建筑师沃尔夫岗·海伊德表示。本报记者进入国际会议中心内部探访时发现,在它的钢结构外表下,有一个绿色、低碳的心。整个建筑使用了建筑能耗在线监测及用能诊断系统,智能管理可以节约10%的能耗。

海水制冷,节电而且噪音小

国际会议中心北侧,一条约百米长的深沟直通大海,里面铺设直径1.4米的引水管,这个管道源源不断地将海水引入位于国际会议中心地下一处蓄水池,其能容纳1000吨海水,而这些海水用来为制冷机组进行制冷,支持整个建筑的空调系统运行。

在地下的制冷机房内,“夏季时低温海水引进来之后,和机组进行热量交换,使得制冷机组能够保障国际会议中心14万平方米的制冷。通过模拟运行分析计算,使用海水冷却的办法要比常规的冷却塔冷却节电15%左右,并且运行噪音小,不占用地面场地。”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熊刚表示。

自然采光,公共空间很“温暖”

据悉,节能环保的设计体现在国际会议中心这座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系统。公共空间很温暖,整个建筑的一楼的东侧和南侧外墙都设置了补进新风的百叶窗口,在建筑顶层设置了自动排风窗口,人们在室内活动产生的热量加热空气,自然上升、不断循环,以此达到节能目的。

地板下有“异样”,冷热都很在行

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地板下敷设了地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冬季设计供回水温度50℃/40℃;夏季设计供回水温度18℃/22℃。工作方式犹如居民家里的地热,只不过这种系统供暖、供冷都很在行。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电器总工黄曼青表示,这座建筑拥有能耗在线监测及用能诊断系统,实现能耗可视化。为建筑用能精细化创造了条件,可以节约能耗10%。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共有0访客发表了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我来说几句吧

验证码: 看不清楚?